题目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注:第一问略)

第二问


压轴题的分析应从图入手,重新解构原图,确定何为“定”?何为“动”?明确“动点”之间的从属关系.

“定”指的是根据条件,图形中已经确定形状、大小的部分。就本题而言,∠MBN已“定”(余弦值0.6),△ABC已“定”(三边分别是15、20、25的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动”一般指的是图形中的动点,据第2问题意:“点E在线段BC上”,于是:

① 如左图,由点E可确定射线EA,射线EA交射线BM于点D,从而确定点D;

② 如右图,由点E可确定∠FAE(余弦值0.6)的位置,即点F的位置。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对于这两个图,稍加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1)点E是主动点,点E的运动引发了点D与点F的运动,所以点D与点F均可认为是关于点E的被动点;

(2)左图有线段BD(变量:y),右图有线段BF(变量“x”),它们都由线段BE的长度决定!

所以本问的策略就是“分而治之”

设BE=a

左图: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右图: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将上述两个式子连列构成方程组,化简后即可得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反思

坦率而言,将两图“分而治之”,每个图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较原题清晰很多,也可谓“常规”问题。然而显然命题者不满足于“常规”,有意将两组图形“叠合”,让学生直接探寻变量x、y之间的关系,其难度实际已达“1+1>2”。

所以,面对这种比较繁琐的图形关系问题,从分析“定”“动”入手,确定动点之间的从属关系,反向“拆解”,分而治之是一种有效化繁为简的策略!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第三问

如果说对于第二问,解决的策略是图形分解,分而治之,那么对于第三问,解决的策略则是问题分解,逐次解决!

(显然当点E在线段BC上时,不可能“相似”,所以点E应该在BC的延长线上)

1.相似讨论

相似讨论从确定等角入手,就本题而言,

因为∠EAF=∠ACB,所以∠DAF=∠ACE

∠FDA=∠AEC→等腰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FDE=∠CAE→平行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2-1 ∠FDA=∠AEC

关键 等角转换:

由“四点共圆”或“证明相似”

可知∠FDE=∠ABE(=∠AEB)→红角

后续

① 红角+黄角=90°

→∠FAE+∠AEF=90°

→AF⊥BC→BF=16

② BF=DF=EF=16,BE=32

③ △BDE为直角三角形

④ BD=32×(3/5)=96/5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2-2 ∠FDE=∠CAE

关键 等角转换:∠ACB=∠DFB(平行)=∠DBF

→△DBF为等腰三角形(DB=DF)

→三边比为5:5:6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后续

(选择一种策略叙述)

① 可求得三边比为5:5:6的等腰△DBF顶角正切值为:tan∠BDF=24/7

② 由“四点共圆”或“证明相似”

可知∠BDF=∠BAF

③ 由此可以发现△ABF可解

(已知两角一边)

设:AH=7k、BH=32k,FH=24k

则 AH+BH=39k=20,k=20/39

DB=(100/3)k=2000/117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反思

就算由相似讨论推及等角,也只是这道第3问万里长征第一步,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本题的关键仍在于发现等角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图形(每个讨论支代表以DF为腰的等腰△DBF的一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种情况等角转换过程中,懂得“四点共圆”的同学都会占有一定优势,这一方面说明数学无国界,有时多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可以提升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学过“四点共圆”的学生是否有些失“公允”呢?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


后记

1.本题将平时常规图形进行叠合,衍生出新的组合图形;2.本题将等角转换演绎极致,想来课堂讲来定百转千回、荡气回肠;3.本题所蕴含的数学中“化繁为简”、“组合拆解”、“有序思考”等多种思想与策略,回味无穷。

[初中数学]一道压轴题叠加、拆解与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