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

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一、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

(1)特点:两种形式

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

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例题:

1.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你认为这个“兴”的涵义是指(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兴起了一批思想家、艺术家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参考答案见文末

(2)解法

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二、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例题

2.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B. 人工取火御寒

C. 过着群居生活

D. 使用打制石器

参考答案见文末

(2)解法:

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

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三 排序型选择题。

(1)特点:即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例题

3.下列远古居民出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②半坡原始居民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炎黄联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

参考答案见文末

(2)解法:

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四 比较型选择题。

(1)特点: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例题

4.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参考答案见文末

(2)解法:

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五 因果型选择题。

(1)特点: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调整政策

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南方贸易发达

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参考答案见文末

(2)审题方法: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六 时空型选择题。

(1)特点:

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

例题

6.2010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两位的是“上海世博会”“给力”,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参考答案见文末

(2)解法:

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七 材料型选择题。

(1)特点: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

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2)解法:

①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例题

7.“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

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

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参考答案见文末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教材“挂钩”,借助教材知识进行选择。

②表格型材料选择题

例题

读下表: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初中历史选择题特点及解题技巧详解,附练习例题和答案!


8.从表中可以看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A.首先爆发于美国

B.范围特别广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破坏性特别大

参考答案见文末

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③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例题

9.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下图中的( )

初中历史选择题特点及解题技巧详解,附练习例题和答案!


参考答案见文末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

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对被选项要“三思”:

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

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

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八 程度型选择题。

(1)特点: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例题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参考答案见文末

(2)解法:

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有:

①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②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参考答案

1.D 2.B 3.D 4.B 5.D

6.A 7.A 8.D 9.A 10.C

选择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英雄铭记在人们心中。清朝晚期,抬棺死战,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是 ( )

A. 林则徐 B. 左宗棠 C. 张之洞 D. 左宝贵

答 B【解析】紧扣题干中“收复新疆”分析,林则徐在广东领导了虎门销烟;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壮烈牺牲,排除A、C、D三项。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所有地区。故选B。

2、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此“机关刊物”指的是 ( )

A. 《知新报》 B. 《新青年》

C. 《时务报》 D. 《民报》

答. D【解析】抓住关键信息“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并结合所学可知,《知新报》《时务报》创立于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新青年》创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此可以排除A、B、C三项。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故选D。

3、历史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果你想去参观中共一大的会址,应该选择的地点是 ( )

A. 广州 B. 南京 C. 北京 D. 上海

答. 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故选D。

4、历史文物照片和历史题材的图画,让我们追思往事,得到启迪。右图让我们追思的历史大事是( )

初中历史选择题特点及解题技巧详解,附练习例题和答案!


A. 淮海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辽沈战役

答. B【解析】由图片中文字信息“台儿庄”及图片中人物,回归教材可知,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兵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共消灭日军一万多人。这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故选B。

5、下列人物与科技成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李四光——地质力学

B. 詹天佑——联合制碱法

C. 邓稼先——“两弹一星”

D.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答. B【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初,李四光提出“地质力学”理论;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而不是发明联合制碱法。故选B。

6、毛泽东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与这段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辽沈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抗美援朝战争

. D【解析】题干中毛泽东的话反映了敌人已经打到鸭绿江边,威胁到我国东北地区,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是否出兵。据此分析备选项,A、B、C三项均与关键信息“鸭绿江”无关,排除。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威胁到新中国安全。故选D。

初中历史选择题特点及解题技巧详解,附练习例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