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作文

徐 鹄

在生活中学作文,这不是一句口号、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

重新认识作文的本质

纵观我国几十年语文教育的历史,作文教学始终是个大难题。时至今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越发膨胀的功利主义,已将作文异化为学生应付考试,获取高分的工具。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需要,与他们的精神成长无关,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致使学生作文成为一种纯技巧的文字游戏,毫无实际意义。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弊端种种,问题多多,作文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敢问路在何方?

经 30 余年的探索和研究,笔者以为,在生活中学作文,在阅读中学表达,此乃作文教学之正道。其中,重新认识作文的本质,厘清作文教学的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是取得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文是什么?

在许多人看来,作文只是教材规定的一项教学任务,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一份作业。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众所周知,人是有语言的动物,人是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的。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根本上说,一切语言活动都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生命活动。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心雕龙》里有两句:“心生而言立”“情动而辞发”。可见,作文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联系的。作文,实实在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人正是通过写作活动(包括说和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使自己成为“社会人”的。

所以要问作文是什么?笔者回答:作文,是流淌的生命。生命不息,作文不止。说话、作文,将伴随人的一生!

为什么要写作文?

作文最本质的意义,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的本意。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叶老在《作文论》中就曾说过:“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可见,作文是每个人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作文的目的,就在于与人交流。我们认为,学生是为了学会交际而学习表达的。他们学说话,学作文,就是为了学会与人交流,将来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公民。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不是为了让学生写好一篇篇作文,而在于他们学习表达的同时,在思维、精神和人格方面得到自我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在进行说、写训练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品尝生活,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把学作文和学做人和谐地统一起来,最终达到“立言”和“立人”的目的。

正确处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我们倡导“生活中的作文”,主张在生活中学作文,其核心的基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他充分论述了生活中包含的教育意义,阐明了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的辩证关系,他视“生活”为教育的源泉和中心。我们认为,这些基本理念对于当今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仍然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指导意义,理应成为改革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生活教育”理论来认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生活是作文之源,生活需要作文,作文要为生活所用。

生活是作文之源——这是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立足于生活,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作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他们的生活需要直接挂钩。教师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作文活动,开拓学生的生活内容,拓展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心胸。

生活需要作文——人生在世,谁都需要与人交流,与人沟通。要交流,要沟通,就靠说,靠写。作文是每个人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活需要作文,社会需要作文。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作文是他们自己的需要,绝非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作业。

作文要为生活所用——语文学科的职责是教人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进行交际。“工具”的生命价值在于运用。作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宗旨,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叶老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提出:“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作……”他又说:“所谓善写,非为饰美,务切实用,工作所需,生活所遇,咸能畅达,斯为善矣。”1958 年 5 月 9 日,他又在《教师报》撰文明白无误地指出:“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遗憾的是,叶老的这些正确主张,始终未能成为我国作文教学的主导思想。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绝大部分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作文的内容,只注意写作方法的指导,却很少考虑甚至从不过问他们的作文到底写给谁看?写了有什么用处?学生只是奉命而作,应付了事。于是乎,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甚至于照搬照套,胡编乱造,就成为必然。这样的作文,为写而写,无病呻吟,又有什么实际意义?作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就必须坚持以生活为本位,以实用为宗旨,努力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

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

1.以活动形式呈现,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有趣的作文活动,满足了他们最大的愿望,最为他们喜闻乐见。作文活动包括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读书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等,让作文向生活开放与回归,如交朋友,玩游戏,做实验,剪报交流,收藏展示,采写校园新闻,为社区做实事……这样的作文课,他们怎么会不喜欢?

作文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实践”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亲身经历,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自的体验和感受,从而生成作文内容。这样,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的责任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各项作文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内容,拓展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心胸,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带领他们徜徉在“生活中的作文”的广阔天地中。

举例:《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从了解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开始,通过调查、采访活动,生成作文内容,以自传体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

2. 强调作文的对象和目的,让作文变得有用。

发挥作文的交际功能,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是一种带有国际性的共同发展趋势。以实用为宗旨,是改革作文教学的灵魂。

作文怎样才真正有用?关键在于每次作文都要有特定的对象,要有明确动机,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这样的作文才变得有用。

因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作文写给谁看?要达到什么交际目的?明确作文动机,写有用的作文。

举例:《邀请朋友来做客》。把写邀请函、制订活动计划、记录做客活动三篇作文,融入生活之中,让每次作文都有特定的对象、明确的目的,让作文真正为生活所用。

3. 追求个性化表达,让孩子说自己想说的话。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个性化的表达,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才有实用价值。如果用自己的嘴说别人说过的话,或者说别人让你说的话,那是毫无意义的。

如何实现个性化表达?

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提倡凡事独立思考。作文,是个体的体验,是个体的心灵创造,表达的是各人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独立思考,至关重要。

作文指导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激活思维,打开思路上,尤其要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打开思路,千万不要求统求同,更不应用各种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思想。这种多向思维越活跃,学生的作文内容越丰富,千篇一律的现象就越容易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例如,写名字的故事,可启发学生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思考和构思:名字是谁起的?有什么含义?取名的过程怎样?名字有无变化?用名字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烦恼?小名又是怎么回事?……

考察家乡的桥,同样要打开思路,选择不同的角度,如:上海最古老的桥是哪一座?现代化的桥又有哪些?外白渡桥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九曲桥的造型如何别致?乡间小河上的石桥又有什么故事……

(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8.12期)

论语|在生活中学作文